殯葬文書

一、古代殯葬文書的體類」、「哀」、「」、「碑」

(一)」(ㄌㄟˇ):是一種最為古老的哀悼文章,這是周代宗法制度為亡者追封號後,用來表彰亡者功德的宣讀文體。

(二)「哀」:是用來抒發祭者內心的哀痛之情。

(三)「」:指弔文,為親友們弔祭時所宣讀的文章。又可細分為「弔文」與「文」等兩種,文是用來安慰喪家,弔文則是專為亡者追悼與憑弔。

(四)「碑」:包含有墓誌銘、墓碑文、墓文、墓表、碑陰文等,是書刻於墓碑的碑文,或稱墓志、墓記等,大約起於先秦,歷經秦漢,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墓碑是指埋入土中,或立於墓前或墓後的石碑,為了表彰亡者的功德事蹟,刻文於其上,形成碑文,以墓誌銘最為流行。

 

二、示喪、掛紅:

家中遭逢喪事,於門口示喪。目前示喪方式可分兩種,一是於門口張貼書寫「嚴

制」、「慈制」、「喪中」字樣的白紙(部分地區亡者享壽七十歲以上則改用粉

紅色)一種是在門口斜貼長條紙,一般常見的示喪長條紙多為白色(部分地區

者享壽七十歲以上則改用粉紅色),但少數地區有男綠女黃之分。

三種示喪文書如下:

一、嚴制:書寫「嚴制」即告知他人家中輩分最高的男性過世了。

二、慈制:書寫「慈制」即告知他人家中輩分最高的女性過世了。

三、喪中/忌中:而若書寫「喪中」或「忌中」即表示家中還有長輩在的晚輩過世了。例如:父親過世,但祖父或祖母還活著,即書寫「喪中」或「忌中」以示喪。

 

掃描0053

 

三、:亦稱「幢」、「靈」,依外形可分為兩種,一是僅以長條形白布

於有尾的青竹枝上;一是先以紙製的「仔頭」於有尾之青竹枝上,然後在

仔頭下方懸掛長條形白布。現代化的魂大多改用印有祝禱文的半成品,喪禮

服務人員或宗教師只需按照傳統「兩生合一老」的書寫方式,填上亡者姓名及生、

歿日期即可。現代大多在出殯當天與棺木一起進爐火化,只請魂帛返主

 

四、又稱牌位、魂位、神主牌,佛教則稱蓮座或蓮位,按照先秦時古禮

設重」的規範,人死後應立刻在中庭豎立木牌,以作為死者靈魂暫時棲息之處,

也便於作為家屬、親友膜拜的具體對象。其正面書寫有亡者的名,背面則記載

亡者的生、卒時間等詳細資料,按照民間習俗,亡者身故旋由僧道書寫魂

以供祭祀之用。魂帛的書寫內容尚有字數規定,即字數必須符合「生老病死苦」

的規範,若字數依該口訣推算後,末字合「生」或「老」者為吉,反之,落於

「病」、「死」、「苦」三字者為凶。神主牌位從人過世後就一直設置於靈位或靈堂上,無論弔唁、祭拜、做七、做功德等,都以神主牌位為主,把它當作亡者的靈魂所在。一般會等到對年或三年合爐後才將神主牌位火化,然後將亡者的別(如第幾)、稱謂、姓名、生、歿日期等正式登錄在歷代祖先牌位內,至此,神主牌位功成身退,亡者才真正歸列祖先祭祀行列。

 

 

五、碑文、銘文:「碑文」指的是墓碑上所寫的文字,而「銘文」則是火化進塔用的骨灰罐上的文字。碑文與銘文上的文字有地區性與族群性的差異。

碑文的基本功能是記錄往生者的燈號、稱謂、姓名、生歿日期、繁衍的子孫房數,以免遺失或錯認。與魂帛、魂的書寫方式相同,依照民間傳統「兩生合一老」的規則,墓碑中間書寫往生者稱謂、姓名,面向墓碑的右側寫生、歿日期(或墓園完工日期),左側書寫繁衍子孫的房數(如男五大房)或直接書寫子孫名字,正上方橫書「燈號」,由右而左或由左而右係遵照各家族之習慣。

銘文是篆刻於骨或骨灰罐的文字,其書寫方式與碑文大致上相同。骨或骨灰罐上的銘文亦按照民間傳統「兩生合一老」的方式書寫,骨灰罐中間書寫往生者稱謂、姓名,面向骨灰罐的右側寫生、歿日期,左側書寫子孫的房數(如男一大房)或直接書寫子孫名字(如男○○敬奉)

現代碑文及銘文則因應白話及國際書寫及閱讀方式,碑文上的文字可白話或橫式等方式書寫。白話碑、銘文可不受傳統格式、字數的限制,家屬可以較生活化或感性之文字書寫,書寫可參考置入以下內容:

(1)   燈號(姓氏發源地、堂號、祖籍、出生地、居住地)。

(2)   亡者姓名。

(3)   生、歿日期。

(4)   家屬或撰文者對往生者的稱謂。

(5)   家屬或撰文者與死者的關係及名字。

 

六、燈號:燈號記載之內容依各家族之傳統,實務上常見下列幾種寫法:

(一)郡望(姓氏發源地)

(二)堂號

(三)祖籍:祖籍是先祖渡海來台前之居住地名稱,早期以清代福建省的泉州、漳州、汀州、興化、龍、永春、福州等州府,以及廣東省的潮州、嘉應、惠州等州府為主。

 

七、點主請人執筆將神主原本書寫的「王」字添上一點,使之更改為「主」

字,藉此讓亡者能「點主成神」,正式晉升為祖先的身分。

 

八、訃聞:作「文」,又稱「訃告」,古時候本作「赴」,也就是把喪事告

知親友,為死者家屬向親友傳達告知此訊息的一種專用文書。其主要內容包含治

時間、地點、喪葬方式,內文詳細述明亡者的姓號、履歷及生卒年月日時、葬

於何處何地及出殯日期,以告知所有宗族、戚友、同鄉、同官、同事、同學等。

 

九、白話訃聞:白話訃聞顧名思義就是以白話文為主,加上口語化的方式傳達治喪資訊,比較符合我們日常生活的習慣。因為不受傳統格式及專有名詞的限制可以自由發揮,能真正表達家屬内心的情感,也可描述往生者的生活點滴及嘉言義行。白話訃聞雖然沒有固定格式的限制,但撰寫時仍須具備下列幾點:

.何人死亡:亡者的姓名、稱謂、年齡、生日(可免)。

.何時、何地、為何死亡:死亡日期、時間、地點、死因。

.喪禮訊息:告別式日期、時間、地點、程序。

.何人發佈訊息:家屬或發聞者姓名與亡者關係。

.特別聲明:贈送參禮者禮物內容,懇辭鼎惠(不收奠儀),辭花籃、額, 懇辭藝陣(如孝女白瓊、白獅陣、蜈蜙陣等)。

. 特別要求:請著正式服裝、請準時入場等。

 

十:一般製作或發送訃聞應注意以下事項:

. 與禮儀服務人員討論訃聞樣式、顏色、文字內容,並以適切之方式印製。

. 內文稱謂、姓名、時間等資料應一一確認,並多次校稿,並於送印前確認張數、紙張顏色、樣式。

. 訃聞之信封應使用黑色筆填寫、字跡端正,只填寫一人,即某某先生或某某夫人,不可聯名或填具全家福。

. 訃聞之收件人處不寫收或啟,收件人地址不高過人名、喪宅地址要比對方地址低。在填寫對方姓名與頭銜時,字體必須同樣大小,不要有姓大名小或是姓名大頭銜小的情形,直接在姓名下方填寫同樣大小字體的「先生」、「小姐」、「女士」、「大德」等稱呼。

. 先確認收件人地址後才寄出,訃聞約在出殯前一左右寄出,亦應確定收件人於出殯日至少三至五天前能收到。

. 訃聞之發送可郵寄、親自送達或委託他人代送等方式,此外,也可用電話聯絡或是以電子郵件來告知治喪事宜。

. 訃聞上喪家所留電話應隨時有人接聽,以免造成親友詢問上的不便。

. 訃聞郵寄時應書寫郵遞區號,且配合郵局作業,不得以訂書機裝訂,以印刷品的平信寄出即可,應注意別漏貼郵票,或郵票有無掉落。

 

十一、稱謂:「稱謂」是人際間依彼此關係而產生的稱呼,通常用於辨別血緣關係、職業特性、社會地位等;稱謂展現出儒家文化中,人際關係親疏遠近的差序格局,殯葬文書常用之詞彙,大致上可分為正式稱謂、死後稱謂、對應稱謂等。撰寫正確的殯葬文書,須以合宜之稱謂為基礎,倘若用錯稱謂,不僅貽笑大方,相關的治喪事宜,如魂帛、孝、孝服、訃聞、祭文、碑文、銘文、接待禮節、行禮方式、行禮順序等亦會連帶錯誤,所以必須再三斟酌。以下將正式稱謂、死後稱謂及常見使用不當的稱謂,歸納如下表文字及表格資料來源:《現代國民喪禮》一書

正式稱謂、死後稱謂及對應稱謂表

正式

稱謂

死後

稱謂

對應稱謂

(對亡者自稱)

不當使用稱謂

理由及說明

顯考

先考

先父

先嚴

 

子、女

孝男、孝女

不孝男、不孝女

父喪:孤子(女)

母喪:哀子(女)

父母喪:孤哀子(女)

稱未滿六十歲亡故之父親、母親為「故考」、「故」。

1.
生曰父,死曰考生曰母,死曰。」顯:偉大之意,顯考():偉大死去的父親(母親)。

2.
父母不論幾歲死亡,在子女心中都很偉大,不應區別。

顯妣

先妣

先母

先慈

繼父

顯繼考

先繼考

先繼父

 

繼子

繼女

稱亡故之繼父、繼母為「故叔考」、「故姨母」

稱繼父叔叔、繼母阿姨是民俗稱謂,據此衍生的「故叔考」、「故姨母」容易引起誤解,不宜使用在正式的殯葬文書內。

繼母

顯繼

先繼

先繼母

誼父

誼母

先誼父

先誼母

誼子

誼女

稱結拜兄弟姊妹之父母為「義父/義母」

1.
義父/義母是經過一定的拜認儀式,彼此以親情維繫的非血親親屬關係。

2.
稱結拜兄弟/姊妹之父母為誼父/誼母,係伴隨結拜關係而衍生。

賢妻

先室

亡妻

護喪夫

杖期夫

不杖期夫

稱亡故之妻「先妻」、「護喪室」;稱元配死後,再娶的妻子為「繼妻」。

先妻」、「護喪室」、「繼妻」等用語,無歷史淵源及根據,也不是民俗稱謂。

繼室

繼配

先繼室

先繼配

姑父

姑丈

先姑父

先姑丈

 

內姪

內姪女

稱對方姑丈/姑媽,自稱「侄」或「姪女」

稱對方姑丈/姑媽,自稱「侄」或「姪女」,會被誤以為是叔侄或伯侄關係。

姑母

先姑母

姨父

姨丈

先姨父

 

甥女

稱對方姨父/姨丈/姨媽,自稱「外甥」或「外甥女」

稱對方姨父/姨丈/姨母,自稱「外甥」或「外甥女」,會被誤認為舅關係。

姨母

先姨母

伯父

叔父

伯父

叔父

 

姻姪

姪女

 

稱兄嫂/弟媳或姊夫/妹婿之父、母為「親家」、「親家母」。

1.
「親家」、「親家母」是平輩姻親之間的稱呼。

2.
兄嫂/弟媳或姊夫/妹婿之父母為姻親長輩,應稱呼對方伯父/叔父、伯母/叔母,自稱姻姪/姪女。

伯母

叔母

伯母

叔母

 

稱女婿或媳婦之父、母為「親家公」、「親家母」

「親家公」、「親家母」是民俗稱謂,正式文書應稱/弟、/妹。

姊夫

先姊夫

內弟

姨妹

稱對方姊夫,自稱「弟」或「妹」

稱對方姊夫,自稱「弟」或「妹」是民俗稱謂,正式文書應稱內弟/姨妹

內兄

先內兄

妹婿

稱妻之兄為「大舅子」

稱妻之兄為「大舅子」、妻之弟為「小舅子」是民俗稱謂,正式文書應稱內兄、內弟。

內弟

故內弟

姊夫

稱妻之弟為「小舅子」

襟兄

先襟兄

襟弟

稱妻姊妹之夫,年長於己者為「大善」

稱妻姊妹之夫,年長於己者為「大善」、年少於己者為「小善」是民俗稱謂,正式文書應稱襟兄、襟弟

襟弟

故襟弟

襟兄

稱妻姊妹之夫,年少於己者為「小善

 

十二、訃聞之內容資料來源:《現代國民喪禮》一書

(一)對亡者之稱謂及姓名

對亡者之稱謂端視由何人發喪、通知各親友而定,如由兒女發喪,則對亡者稱「顯考()○公(母)○○府君(夫人)」;若由丈夫發喪,則稱亡者為「先室○母○夫人」,反之則稱亡者為「先夫○公○○府君」;若由孫子為祖父發喪則稱亡者為「顯祖考○公○○府君」等。

(二)死亡之年月日時及地點

亡者的死亡年月日時和地點皆要詳細記載,例如:…於中華民國○年○月○日(農曆○月○日)○午○時○分壽終自宅或病逝於○○醫院。

(三)出生之年月日

記載亡者出生於民國○年○月○日。

(四)享壽(年)幾何

亡者的年齡以虛歲為;一般未滿30歲稱「得年」,滿30歲至59歲稱「享年」,60歲以上稱「享壽」,如:享壽七十有八歲。

(五)隨侍在側等套語

隨侍在側、親視含殮、遵禮成服,表示其子女於其彌留、去世、襲殮均在現場,克盡孝道,並依禮制穿孝服;若子女當中有人當時在外地而不在現場,則該人不可稱隨侍在側,只能寫「某某聞耗匍匐奔喪」。

(六)停何處

說明停於何處,靈堂設於何處,以方便親友前往弔唁。

(七)家奠禮、公奠禮之日期、時間、地點

舉行家奠禮、公奠禮之年月日時分,必須詳確,便親友安排時間,例如:○年○月○日○午○時○分在○地舉行家(公)奠禮

(八)發引安葬於何地(或何地火化)

載明將發引安葬於○公墓或至○火化場火化,讓親友憑以斟酌路程遠近,作為決定是否送葬的依據。

(九)叨在 誼哀此訃聞等套語

○誼」表示具有某關係之情誼,如「鄉誼」為同鄉、「寅誼」為同年,有涵蓋這些類別才可用這些字。

(十)家屬稱謂

排在第1個的人,一定要與(一)對亡者之稱謂相對應。如此項具名自稱「妻」,則(一)即要稱亡者為「先夫」。

 

十三、訃聞專有名詞解析文字及表格資料來源:《現代國民喪禮》一書

了解訃聞專有名詞的原意,是書寫正確訃聞的第一步,謹將傳統訃聞中常被誤用的部分列舉如下表,提供查閱參考。

 

訃聞專有名詞常被誤用情形及正確用法

名詞

常被誤用情形

原意及正確用法

理由及說明

常被誤認為「阿公」的「公」,以為已經當祖父(做公)才可稱公。

對年長男性的尊稱,通常連接在姓氏下方,如李公,與亡者是否已當阿公(祖父)無關。

對年長或有地位之男性的「敬辭」。

○○

 

在男性晚輩亡者名字前面加字。

加在已故男性或女性長輩名字前面的字,以示尊重。

例如:陳公○○府君。

 

依照傳統習俗晚輩不能直呼長輩的名字,但訃聞若不書其名,則收者不知何人死亡。故仍應書寫其名,加字以示尊重。

閨名

 

因不知原意而誤用,或為了配合吉祥字數而簡化為「閨」字。

傳統殯葬文書常以「閨名」二字加在已故「女性」長輩名字前面,以示對亡者的尊重。

 

「閨」原指婦女居住的內室,古代在女性亡者前面加「閨名」二字與傳統男性名字前加「」字功能類似。由於婦女之名不輕易示人,只有娘家及夫家近親知悉故稱為「閨名」。

但「閨名」與現代人書寫方式及生活習慣不同,建議省略不用,或以「」字取代之。

夫人

 

對單身之女性亡者,稱夫人。

夫人一詞是對已婚婦人的尊稱,加在本姓之後,如柯母江夫人。

對未婚女性之亡者,年輕者稱「○○小姐」,年長者稱「○○女士」。

古代一、二品官之妻稱夫人。現代為尊稱對方妻子的普遍稱謂,與其職務或職業無關。

府君

 

對不具家長身分的男性亡者稱府君

傳統殯葬文書加在已故男性長輩名字後面以示尊敬。例如:高公○○府君。

府君,漢代指太守之官,唐以後開始成為子孫對已故家長之尊稱。

壽終

非善終卻稱「壽終正寢」或「壽終內寢」。

古代享盡天年,平安死在家中之男性,稱「壽終正寢」、女性稱「壽終內寢」。

現代男女可通用「壽終自宅」,避免傳統男外寢、女內寢之爭議。

正寢,住宅的正廳。「壽終正寢」謂年老時在家安然死去,有別於橫死、客死或夭亡。

年齡

誤用年齡的形容詞,尤其是享年與享壽,常被錯用。

未滿30歲稱「得年」

3059歲稱「享年」

60歲以上稱「享壽」

 

傳統習俗認為亡者的年齡越大,代表子女越孝順,亡者越有福氣,因此訃聞記載以虛歲為。以「享年」、「享壽」等區分年齡之詞,為傳統習俗。

/護喪妻

 

夫死,妻自稱未亡人。

夫死,子女尚未成年,元配擔任喪主稱「妻」。若子女已成年,由子女擔任喪主,則可依現代實務稱「護喪妻」。

古俗,夫歿,妻自稱「未亡人」。但「未亡人」一詞殘忍、不符人性,違反兩性平權觀念,且有性別歧視之嫌。因此,不應使用,建議自稱妻、護喪妻

隨侍在側

 

意外死亡者,家屬當下並不知情,不可能隨侍在側,卻有人誤用此詞

指亡者斷氣前後這段時間,家屬(通常指子孫等晚輩)在其身旁陪伴、照料。

原意為陪伴長輩或臨終者而聽其差遣。

親視含殮

 

因不知原意而誤用,入殮時家屬不在場,而訃聞仍套用此語。

現代之含與古代的做法稍有不同,但意義不變。

含:
將玉片、珠寶或龍銀等放入亡者口中。


分小及大殮,小指為遺體穿壽衣。大殮指將遺體放入棺中並蓋上棺蓋的動作。

含:古禮指飯含,將糧食摻和碎玉、珠、貝等物放入死者口中。

:古禮指為亡者穿壽衣

禮成服

 

因不知原意而誤用,例如:無後之亡者,無人為其服喪,卻仍套用此語。

現代,大多數家屬在長輩死亡後立即帶孝,孝服多只有在舉行儀式時穿戴,作法與古代不同,但意義相近,故訃聞中仍沿用此語。

依照古禮,大殮後家屬依血緣親疏遵照服制,開始為亡者穿著喪服。

在堂/豎靈在/豎靈在○○會館

 

因不知原意而誤用,例如:豎靈在殯儀館卻仍套用此語。

 

在堂:入殮後將靈柩停放在喪宅中。

豎靈在/豎靈在○○會館:將遺體送往殯儀館冷藏,再將魂帛設在喪宅,或殯葬業者的○○會館以便親友上香弔唁。

訃聞記載「停在堂」或「豎靈在/豎靈在○○會館」的目的,是要讓親友知道遺體及魂帛安放何處,以便前往上香弔唁。

發引

 

因不知原意而誤用,例如:遺體已先火化進塔,追思會訃聞仍套用此語。

引指奠禮結束後,靈柩出發前往墓地或火化場的動作。

發引:古禮指靈柩出發前往墓地安葬。

叨在

 

因不知原意而誤用,例如:漏印或印成叨再

叨在」置於訃聞主文末。

叨在」,即忝屬也,為謙稱詞。

寅誼

因不知原意而誤用,例如:誤將「誼」解釋成應該,並將「誼」印成「宜」。

 

表示喪家與受文者具有這幾類的關係,應印成紅字以示尊重。

鄉誼:同鄉之誼。

學誼:同學之誼。

寅誼:同年之誼。

世誼:世交之情誼。

戚誼戚之誼。

友誼:朋友之誼。

哀此訃聞

 

因不知原意而誤用,例如:誤將此語解釋為「接到此訃聞應哀傷」。

在鄉、學、寅、誼、、戚、友下方,空一格印「哀此」。

印紅字,跳一行與鄉、學、寅、、戚、友等字齊高

以哀傷沈痛的心情向各位鄉、學、寅、、戚、友,報告此喪訊

反服父/

 

不明其義,而誤用或濫用,例如:非父子或母子關係,仍仿用此語。

現代指父、母親健在而子、女先亡,也就是俗稱的「白髮人送黑髮人」。

依照《儀禮》,子女之喪,父、母需為其服喪服。

 

不杖期夫/杖期夫

/護喪夫

不明其義,而誤用或濫用。例如:夫之父母仍健在而誤用「杖期夫」。

現代無論夫之父母是否健在,妻死子女尚未成年,夫擔任喪主稱「夫」。

子女已成年,負責辦理喪事,且堪擔任喪主,則稱「護喪夫」。

古代妻亡,父、母親有一人健在,夫自稱「不杖期夫」。

父母皆亡,妻歿,夫自稱「杖期夫」。

族繁不及備載

因不知原意而誤用,例如:親屬稀少且均已列名,但仍套用此語。

置於訃聞家屬欄最後一欄,表示因家族龐大親屬眾多,尚有未列名者。通常訃聞若只列直系親屬,才加印「族繁不及備載」一詞。

指亡者家族枝繁葉茂、親屬眾多,難免有遺漏或未將姓名列入訃聞者。

仝泣

 

常將治喪委員涵蓋在此範圍內。

哀傷形容術語,「=「同」,採用同啟三個字只可涵蓋家屬。

表示亡者家屬很哀傷的告知親友亡故的死訊。

 

十四、民間習俗中,將長子、二子、三子用孟子、仲子、季子來代表。因此古人將每年分成四季,每一季三個月。將當季第一個月以「孟月」代表,第二月「仲月」,第三月為「季月」。因此,依此類推,三月可稱「季春」、九月就稱「季秋」、七月可稱「孟秋」、十一月可稱「仲冬」。

 

十五、奠文/祭文

奠文」是指在奠禮,也就是現今我們所稱告別式中,親友們憑弔亡者的追思文章,又稱「哀章」或「詞」。「祭文」傳統上應指喪禮後舉行祭典時誦讀的追思文章,或稱「悼詞」。但現代人則將「奠文」及「祭文」混稱,甚至統用。

奠文可分為「家奠文」與「公奠文」。家奠文是家屬在家奠禮中,表述對亡者的追思與感懷的文章,如「奠父文」、「奠母文」、「奠夫文」、「奠妻文」、「奠子文」或「奠女文」等。而公奠文則是親朋好友或機關團體,在公奠禮中悼念與懷念的文章。

奠文的書寫應著重在自我真摯情感的由衷表達,或表達悲痛、或表達感、或表達誦、或表達遺憾,或抒發內心對亡者的思念及感謝等,感情越真切,表現於文字上更令人動容,奠禮上誦讀也越能表達對亡者的追思之意,更有抒發喪親悲傷的效果。

(一)傳統版奠文

傳統奠文在寫作上,習慣以「維」字開頭,並一整行,「維」是助詞,第二行則書寫誦讀的時間,以及說明與奠者之身分,及以何種奠品獻祭,接著才是主文。主文完畢後,結尾一般會用「嗚呼哀哉,尚」、「哀哉,伏維,尚」、「哀哉尚」等詞做結語(如下範例)。

 

奠父文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八月八日,農暦歲次壬辰年六月廿一日吉日良時,○氏子孫備有鮮花素果。立於靈前悼念父親大人○公○○先生之親情。恭讀哀章于靈前曰  

父親大人,生於農暦歲次丁卯年七月一日吉時。父親自幼,遵奉庭訓,親至孝,兄友弟恭,廣結善緣。鳴呼,為生活家計,二十又一歲離鄉背井,翻山越嶺,路襤褸,默默耕耘,於荒野山林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種植果樹及農業,終其一生辛勤嘉勉,克盡職責。  

鳴呼,父親大人,您為我們,一生勞碌,未享清福,為家庭,為子女,無怨無悔。您養育之恩,如江河之水,浩翰之洋,永難報答。您的一生,為人服務,永擺第一。為鄉里盡心盡力,處處為人著想,犧牲奉献,無悔付出。別人的困苦,宛如親臨一般,自己雖無,雄厚財力,皆盡最大心力,協助他人。鳴呼,您「犠牲小我,服務大眾之精神」,為後代子孫,立下典範。 

父親大人,您是明燈,指引我們方向,諄諄教誨,言猶在耳。您的辭世,如晴天霹靂,讓我們頓失所靠,如江船失舵閃電臨身,椎心泣血之痛。鳴呼,眾家月圓,唯獨吾家月缺。您壯志未酬,我們將履行遺願。您雖安祥離開,我們心中,仍有萬分不。謹遺訓,祭典簡單,莊嚴隆重。將眾親友之奠儀,回饋社會,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讓您的遺愛,永留人間。  

鳴呼,父親大人,您毋須牽掛,您已解脫,世俗繁事,不再羈絆。您功德圓滿,羽化登仙,請安心跟隨祖師,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會好好孝順母親,兄弟和睦相處。願您在天之靈,保佑我們,保佑您後代子孫,及眾親友們,事事平安,順心如意。願您的尊靈,時常顯現,常相左右。相見夢中,指引明燈。懇請祖師,渡您往西方,極樂世界修行。陽世子孫,在此拜別。父親大人,請您安息。

嗚呼哀哉,伏維,尚


 

 

(二)白話版奠文

白話奠()文一般則無一定格式和書寫規定,書寫時可如書寫一般書信一般,第一行書寫與奠者對亡者的稱呼,接著為主文,最後則是與奠人的身分或與亡者的關係。內文以情感真摯的表達為重,恭敬由衷即可(如下範例)。

奠父文


我最敬愛的爸爸:

    過年前一直趕著做好多事,跑到B&Q幫您買新床單、床包、枕頭套,準備在除夕前幫您洗窗簾、粉刷牆壁、整理房間,還計劃著燉人蔘雞、買佛跳牆、買李海爌肉,在除夕當晚送到醫院給您吃,心中更盤算著等您出院要帶您去秀山莊買輕的羽绒衣,到阿瘦皮鞋買適合您穿鞋面較寬的鞋子,然而這一切卻都來不及了…佛跳牆、爌肉等是供在您靈前給您吃的,羽绒衣、阿瘦皮鞋也來不及買了,我這才真正體會什麼叫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一個多禮拜來,每天回家打開您房間的門,屬於「爸爸」的味道就會迎面而來,但房間內卻再也不見爸爸熟悉的身影和慣有的叫聲「阿娟啊!阿娟啊!」您過世的第六天晚上,我進去您的房間,默默地幫您折衣服,準備要火化給您的衣服,卻感覺到您在身邊,眼淚再也不聽使喚的流下,那一晚,我好希望能在睡夢中和您相見,即使是一眼也好。

    這些天來,常常一人開車時,眼淚就又不由自主的流下。我一直您身體很好,心血管疾病、痛風、肺結核、蜂窩性組織炎都打不垮您,您也一直很勇敢的面對病魔,這一次您卻什麼都沒說,靜靜的向我們道別,默默地安靜地睡去…永遠的睡去…

    爸爸,看您沒有痛苦的睡去,心中雖然不,卻又感到萬分欣慰,因為您是擁有很大福報的人哪!就那樣睡去…永遠地沈沈地睡去…我知道菩薩是疼惜您的,就像您說的,您是菩薩的子,帶您往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這些天,偶爾可以「感覺」到您在身邊,您知道我們之間是有「暗號」的,在您房間內,在您靈前,在為您讀經時,我都可以明顯「感覺」到您的。

    爸爸!每天只要有空,我就會為您讀經,我知道您都在我身邊,您都聽得到,這也是您喜歡的,每當我讀經時,就是把家人所有的祝福力量透過經文傳送給您,滿滿的、深深的、最虔誠的祝福,您就帶著這些最誠摯的祝福和愛往西方極樂世界,繼續您生命的下一個旅程吧!

    爸爸!您放心的走吧!我們會好好照顧媽媽的,以前我們怎麼樣關心您、照顧您,以後也是一樣會好好孝順媽媽的,弟弟們和子孫們也都很好,每個人都會認真工作和學業的,您不要再牽掛、擔心了。我們大家都會永遠想念您的,今天大家都來送您,向您跪別,希望您一路好走!

    我要再告訴您,您要永遠記住:我們每一個人永遠永遠都愛著您、永遠永遠都會懷念您的。

                                                女兒叩別


 

十六、生平傳略

喪禮中最重要的主角之就是亡者。告別式上,一般都會由司儀或家屬向所有親友介紹亡者的生平行誼,包括亡者的出生時辰、學經歷、成長背景、工作成就、為人處世態度,另外也會簡述他(她)的遺族的現況與社會成就,說明亡者生前的種種成就和事蹟。

介紹亡者的生平傳略,不需長篇的傳記,一般書寫時以傳狀體的文章書寫之,最基本的內容就是將亡者基本的人生歷程向參加告別式的親友公告說明。在喪禮諮商階段,家屬往往就要開始著手撰稿,除了為告別式上宣讀做準備,有的還會將之附於訃聞上。

書寫生平傳略,如果可能,由亡者的親人撰寫是最好的,因為家人對亡者是最瞭解的,而經由討論、撰寫,也能增加家屬對亡者的追思和懷念。

 

十七、輓聯/軸/輓幛

不管是輓聯、軸、輓幛額,都是用來表彰亡者生命典範或人格素養的文書品,帶有嘉勉與讚頌的作用。一般都是亡者的親友或社交職場關係對象所贈,在告別式上吊掛在禮廳內既作裝飾也表達表彰亡者之效。

輓聯、軸、輓幛額作用一樣,但形式和規格不同。我們一般常聽到致送的多是「輓聯」,即將哀亡者的聯語或聯句書寫在宣紙或白布上,規格大小多無一定限制。將嘉勉的文句書寫在宣紙上,用框加以裱裝,懸於靈堂之上方,稱為「額」,額以橫式為宜。若不加框而可以直接捲起或折疊的,稱為「軸」,輓軸則有橫式、直式等。至於「輓幛」則是用六尺長四尺寬綢緞布,上書詞,大多為機關、公司、社團等所致送。

 

十八、謝帖/謝詞

親友出席告別式,會致送奠儀或奠品,家屬在接受後,一般會回贈「謝帖」以表禮儀。「謝帖」現行一般多由禮儀業者提供,多為制式的印刷品,以喪家的主要社交關係人具名,前面寫感謝之詞,如「荷蒙惠賜厚儀奠品」等,標明奠儀與物品的數量,後面則寫上「匍匐叩謝」、「此申謝」等,「謝」字以大紅字來標明。

 

也有禮儀社規劃,由喪家在奠禮要結束時致「答謝詞」或稱「感謝詞」,表達家屬對前來參加奠禮的親朋好友最誠摯的感謝。一般是由家族中口才較佳者當場答謝,或是由司儀代為誦讀。內容主要是簡單扼要地總述亡者對家庭與社會的功勞,以及家屬的懷思,並感謝所有來參加告別式的親友對亡者及家屬的關愛。

 

十九、輓歌

「輓歌」是古時送葬,執紼挽喪車前進的人,所唱哀悼死者的詩歌,也就是寫給死者的「喪歌」,以表達對親人死亡的哀痛之思。例如:白居易的《輓歌》

何飛揚,素亦悲鳴。
晨光照巷,車儼欲行。
蕭條九月天,哀輓出重城
借問送者誰,妻子與弟兄。
上古原,峨峨開新
含酸慟哭,異口同哀聲。
舊壟轉絕,新墳日羅列
春風草綠北山,此地年年生死別。